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集团新闻 集团新闻

巧用技术,戴上避险“口罩”

字号: 2009-02-12 15:29:43 温州日报 点击数:

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是汇改以来温州企业面临的最艰难的时刻。

“如果说汇率风险是一阵风寒,企业也不可能立刻拥有强健的体魄来抵御风寒,但至少可以学着带上口罩,以尽可能地减少感染。”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刘铤如此比喻。他认为,采取合适的金融工具和价格手段,从技术层面上主动规避汇率风险,是温州外贸企业需要戴上的“口罩”。

招数一:

美元融资简单实用

温企实例:2007年7月上旬,温州市某进出口公司因进口原材料需付汇100万美元。在贷美元直接付汇和贷人民币买入美元后再付汇上,该企业选择了前者,贷款了100万美元。半年后,人民币升值了,美元对人民币从7.60变成了7.24,该企业就只需要用724万人民币去购入100万美元,即可偿还银行本金,净赚36万元。

“由于美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采用美元贷款对企业来说就会显得相当划算。”农业银行温州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助理林慧文表示,以去年为例,人民币年升值幅度达6.47%,而去年美元融资利率基本上保持在6.5%左右,也就是说,企业在去年年初办理了美元融资后,到年末还贷时所支付的银行贷款利息与企业因办理美元贷款而减少的汇率损失(或说是增加的收益)基本上可以相抵,企业的融资成本基本上归零。

这种招数在温州的外贸企业中非常常见,截至去年年末,我市各金融机构外币融资总额折美元达85620万美元,比年初上升49975万美元,增幅高达140.2%,是历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招数二:

远期结汇锁定风险

温企实例:我市一家知名出口鞋企,年出口鞋类产品约在5000万美元左右,绝大部分是以美元结算,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自去年7月份以来,该企业做了总额达7800万美元的远期汇率锁定业务,目前该公司出口收汇锁定的美元结汇牌价比银行即时牌价高出约3000个点,仅此一项,该公司今年前三个月在结汇方面的收益就达到了400万元左右。

人民币频频升值,收汇过来的美元越来越不值钱。因此,锁定结汇汇率就成为一些中小外贸企业针对汇率变动普遍采用的一种避险方式。

对于这种避险方式的好处,温州市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陈宪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7月中旬,他们公司曾做一单6个月的美元远期结汇业务,锁定6个月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1∶7.45,而当时的即期汇率为7.56,也就是说半年后每收入1美元,相对现在公司收益会缩水0.11元,则月损失额为22万元人民币。可是如果没有锁定远期汇率,以1月16日的即期汇率7.24计算,每1美元就要减少0.32元,当月就要损失64多万元。通过锁定汇率,公司因此就可挽回42万元的损失。

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国际结算部主任吴显中也表示,去年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6.47%,但各家商业银行的一年期的远期结汇报价仅比即期价格上升了3%至4%,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在去年年初就通过银行做了远期结汇这一产品,就可以获得约3%的年收益率。“温州的许多外贸企业目前已经广泛采取尽早结汇、适量持(外)币、管理灵活,这招可行性很高。”

“第一批在远期结汇上‘吃螃蟹’的企业,现在感觉津津有味,个别企业光这一项的收益就超过了主营业务本身带来的利润。”农行温州分行国际业务部主管叶乐华表示,该行2007年企业外汇理财交易额达9.1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559%。

招数三:

灵活定价转嫁风险

温企实例:“和客户共同分担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是很多出口企业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险方式。”从事眼镜出口生意的温州成功集团有限公司外贸处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拿眼镜架子举例,早在两三个月前该公司在和外商签订合同时,已有意提高了产品出口单价,以规避汇率风险。把眼镜架子由原来每副从3美元提高到 3.3美元,增幅为10%,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贸易风险。

银行里防范汇率风险的产品虽然有,但美元融资额度各家银行都已十分紧张,大部分企业只能是望洋兴叹,而远期结汇业务也并非适合所有企业。于是,一些企业就在出口产品的报价上做起了文章。

不过,通过直接提高出口价格来规避风险的办法,更适用于竞争能力较强、议价空间大的企业。自去年3、4月份起,我市的大型企业浙江远东皮革有限公司就开始持续提价,转嫁汇率风险。

对于我市更多的外贸企业来说,广为采用的还是缩短报价周期的方法,将原先的按年报价转变为半年报一次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汇率风险。温州成功集团有限公司外贸处负责人估计,如果按汇率每年以2-3%的幅度增长的话,该项举措将避免300万元左右的人民币价格损失。而很多企业甚至采取定价每隔两个月一变的做法。

此外,企业也不妨在合同中增加保护条款,从而与外方共同承担汇率风险。即在出口合同中,尤其是那些履行期限长的合同中增加避免汇率风险的条款或定期修改价格,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降到最低。

(2008年4月9日温州日报讯)